【儀器網 時事聚焦】據地震臺網發布的新聞顯示,昨日20時23分,我國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發生5.6級地震,震中位置北緯33.04度、東經98.92度,震源深度10千米。時隔九分鐘之后,再次發生3.0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慶幸的是,此次地震震中周邊5公里平均海拔為4661米,附近人員稀少,暫時還沒有傷亡報告。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地殼震動。其主要原因是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以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從而引起地震。從古至今,地震帶給人們的災難都是難以計數的,而且它的威脅也從未停止過。我國歷史上早關于地震的描述,是在《竹書紀年》之中“夏帝發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的記載,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時間了。即便是近代以來,地震也一直斷斷續續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僅2019年我國總共發生了20次5級以上的地震,而這些地震導致的災害直接造成高達59億元的經濟損失。
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的國家,我國的地震活動區域也較為廣泛。西藏、四川中西部、云南中西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等都是地震頻發地帶,而這條縱貫南北的地震密集帶,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多次強烈地震。例如過去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都曾無情地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
但對人類而言,地震是一種無法逃避的自然現象,因此我們只能通過各種預防手段來盡可能地降低其帶來的損失。雖然以現在的技術而言,我們還無法對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進行準確監測,但我們可以觀測與地震活動緊密相關的一些自然現象和震前征兆,如監測地下水成分、水位與水溫、地球磁場、地球重力場、地聲、地光等的變化來輔助預測地震是否將會發生,幫助我們做好防御準備。在這一方面,我們已經擁有了足夠的技術設備、儀器和經驗。
然而,上面提到的這種預估通常是地震即將或者快要到來時的判斷,往往還沒有得出結論,地震就已經來臨,來不及降低損失和風險。另一方面,作為輔助判斷方式而言,有很多自然事件都會引發這些現象的變化,僅僅依靠這些變化得出的結論并不準確。因此,開發出一種可靠、準確、及時的地震檢測系統和技術一直是眾多科學家們長期努力的方向。
近日,我國科技大學與地震局合作研發出了一款新的“智能地動”系統。根據相關科研人員介紹,該“智能地動”系統可通過深度學習歷史地震數據,結合歷史地震數據和地震學理論,在準確監測到微弱的地震波信號之后,快速對其進行處理,僅僅需要1—2秒時間就能報出地震震源參數。與傳統監測系統相比,具有識別能力強、準確快速、可分析地震成因等優勢。
長久以來,地震預報都是一個難以取得進展的研究,這套新的系統將近年來應用愈加廣泛的人工智能、大數據處理等技術運用到地震檢測中,顯著提高了地震監測的時效性、準確性,為人們的地震預防帶來了新的進展。現如今,科技發展促生出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將不斷改寫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地震,人類們未來也許會有不再懼怕的一天。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