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絲綢作為中國的特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努力的結晶,同時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道路上重要的一環;而作為一種紡織品,絲綢同樣是人類在運用天然纖維道路上的一次成功的嘗試。值得一提的是,絲綢所使用的蠶絲纖維也屬于人類利用的重要動物纖維之一。
不僅僅在中國,事實上在世界許多地方,對于天然纖維的運用都是人類智慧的體現。考古學家就曾在法國中南部的一處遺跡中發現了一段大約4.1萬至5.2萬年的長細繩。而直到現在,仍舊有不少植物纖維和動物纖維被人類運用在紡織業,甚至在不少人眼中,天然纖維是舒適、柔軟的代名詞。但是,如果說天然纖維現在可以馳騁在海陸空,你能想象嗎?而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這些并非天方夜譚,而是現代科研鑄就的現實。
在顯微鏡的幫助下,人們進入了微觀世界的領域,而隨著顯微鏡技術的發展,人類對于物質的理解越來越“細致”;以此同時,
光譜、
色譜、
質譜等分析儀器的出現,讓人們可以清楚地了解物質的組成。
因此,我們不再滿足于手工提取加工天然纖維,開始借助更種各樣的儀器設備,讓天然纖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中較為顯著的體現就是現代技術給天然纖維帶去的強大可塑性。如今許多新型汽車開始使用天然纖維為原材料制造的零件和車身部件,一方面,是因為天然纖維輕量化且不易在碰撞時產生大量碎片,另一方面成熟的塑性加工技術讓天然纖維的生產難度降低,低廉和環保給它帶去了巨大優勢。
而如果從傳統材料的新發展新技術角度來看,天然纖維也僅僅只是其中之一,事實上在能源、新材料發展上,這點更加突出,對于數十年前的人來說,用太陽光發電又何嘗不是一種天方夜談呢?
如今,傳統的技術逐漸向工藝品方向轉變,新的技術則成為了新的生產力,這些得力于儀器設備的進步,也得力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天方夜譚從來不是“妄想”,他是科學儀器發展帶給人們的“理想”。正因為我們看見了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才相信可以編制出更加密制的結構,正因為我們了解到了分子結構的轉變,我們才明白的物質產生的本質是元素之間的交換,我們才能生產出各種各樣的產品。
必須承認,科學儀器、設備代替了人們在生產上的許多工作,許多人甚至認為這和工業生產中提倡的工匠精神相違背,是人類在偷懶。但是科研不真實偷懶,把時間更好地利用起來德國過程嗎?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工匠精神不是循規蹈矩,而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產生新技術的過程。新技術能開發新領域,人們的天方夜譚則可以交給儀器來慢慢實現。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