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轉眼間,5月也接近尾聲,放在前些年,現在正是各個高校開展考前動員大會的日子,不過受到高考延期的影響,目前各個高校應該還處于復習沖刺階段。盡管高考延期,但是近段時間高考的氛圍卻異常濃重,這不僅讓小編想到了前些年的高考行政,并且細細一想,其中不難看出大眾對于人才教育的重視。
2014年5月26日,高考新政全面出爐,盡管各個省市的具體政策有所差異,但是大多數都對高考獎勵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動,其中包括北京、浙江、四川在內的13個省份甚至加入了及思想品德及見義勇為的相關加分項目。與此同時,奧賽相關獲獎成績不再具有保送資格,僅作為優先錄取的參考標準。如今,這個政策已經過去了6年,總體來說成果還是非常可觀的,而其中緣由,小編覺得和德才素質方面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
當然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得并非高考本身,而是人才教育本身。眾所周知,教育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民族崛起的標記,是國家發展的根本,而科研很大程度上便是建立在教育之上的。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學生的志愿意向普遍是進入大學進一步學習專業性知識。而大學和高中很大的一個區別在于,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接受者,同時也成為了知識的參與者。直觀的體現就在許多高校的科研項目是有學生參與的,許多大學生的論文也直接涉及到了科研的相關領域。
而既然學生可以是科研的參與者,甚至隨著學業的深入,未來畢業后他們可能會進一步的學習,并且成為科研項目的發起者、探索者,那么他們對待科研的態度就不能忽略。這份態度體現在哪里?自然是對待科研的態度以及做人的品性。
毫無疑問,科研是有目的性的,并且這份目的會很自然地牽扯到經濟利益。但是經濟利益卻不會是科研的首要目的。客觀的來說,如今我國的科研環境已經很好了,不少科學家窮盡一生在自己的領域尋求新的突破,目的只是為了讓大家生活得更美好。但是,時代是屬于年輕人的,總有一天,年輕的科研學者要扛起項目的重擔。如果這群人無法做到先利人再利己,那么項目能不能好好地進行下去也不好說了。不僅如此,如果只是把知識作為工具而不是興趣,那么也很難保證其不會墨守成規,沒有新的想法,對于科研進步來說也是很糟糕的。
所以說,從高考改革的這幾年,看未來的高校發展,在衍生到科研的發展,不難發現,如今所選拔的,是哪些原因為了探索而付諸心血,三觀正且努力向上的人才,是人才教育中渴求的那些人。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