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材料化工】科學是一門格物致知的學問,是一個通過已有的技術、工具去探索更深層次的或者未知的內容的過程。而大自然包羅萬象,也因為這個原因,如今的科學細化成了眾多的領域,像是生物科學、材料學、電氣科學等等,它們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由此催生出了許許多多的技術。
近日,美媒報道稱劍橋大學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可以實現人工光合作用的裝置。據了解,這種裝置基于“photosheet(光板)”技術,能夠模擬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無需電力便能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甲酸為一種可以直接使用或轉化為氫的可存儲燃料)。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這項技術聽起來和去年在業內引起不小轟動的“人造樹葉”效果雷同,但是其原理與制造成本卻有所差異,而從商業應用以及產品推廣的角度來看,這項技術由于涉及到的材料更加穩定、更適合生產,因此更具有運用前景。并且一旦成功投入使用,這項技術或將打開新
能源以及清潔能源應用的新方向。
事實上這并非特例,這種通過剖析其他生物的一些特殊能力,并用科學技術加以模仿運用的方式我們一般稱呼它為仿生學。作為一門古老卻有不斷涌入新鮮血液的學科,仿生學不但發展迅速,還衍生出了許多更為細致的分類。而從技術的角度來說,仿生學運用的領域廣泛,甚至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影子。
需要一提的是,仿生學許多時候指的是技術原理上的模仿,不一定拘泥于造型,甚至有時候技術涉及的媒介也會發生改變,是一個求同存異,不斷探索發現的過程。例如雷達與蝙蝠。雷達工作的原理其實是借鑒了黑暗中蝙蝠認知空間環境時的技巧,不同的是,雷達采用的是電磁波,而蝙蝠使用的自身發出是超聲波。而這一小小的差別讓雷達可以在真空的環境中也正常工作,也收獲了像是
航空航天領域這樣更加豐富的使用場景。
前文中我們提到過,科學的發展促使了各個領域的獨立發展與互聯溝通,仿生學同樣是其中之一。一方面,仿生學的發展需要依托于生物學的理由基礎,材料科學提供的新材料支持,電氣工程學提供的各類傳感器的幫助等等;另一方面,仿生學所涉及的課題同樣可能為醫學提供新的治療手段,為材料科學提供新的設計思路……終,技術會一種多元化的姿態滲透到醫療、環境保護、工業生產等多個領域發光發熱。
客觀的來說,仿生學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人類學習大自然的過程,是取長補短、不斷發展的過程,小編也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在求知欲的促使下,仿生學領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奇跡。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參考消息)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