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能源環境】作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材料之一,
塑料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被稱為“白色污染”的塑料垃圾污染已經成為地球環境面臨的艱巨挑戰。我國為治理白色污染一直在大力推行“限塑令,并鼓勵使用可降解塑料。然而塑料帶來的危害卻遠不止白色污染。
近幾年,微塑料的概念迅速為人所熟知,與微塑料相關的話題也頻上熱搜。而微塑料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目前仍未有明確的研究成果。與之相比,塑料污染的另一危害——環境內分泌干擾物(EDCs),雖然大眾知之甚少,但對人體健康與生態安全的危害卻比白色污染更直接也更嚴重。
EDCs是存在于環境中,能夠對人類和動物體內的激素產生影響,干擾機體正常內分泌物質的合成與代謝、激活或抑制內分泌系統功能的外源性
化學物質。內分泌系統通過調節生物體內的激素水平在生物生理活動的正常運轉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受到干擾,影響體內激素平衡,就有很大可能引發內分泌相關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及癌癥等。而且EDCs在低濃度時就可以對人體造成毒害。
EDCs種類繁多,有數據顯示目前使用的化學制品中EDCs的數量超過1000種。廣泛應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就含有并且能夠滲出多種EDCs,包括阻燃劑、鄰苯二甲酸鹽、紫外線穩定劑等。可以說每天使用塑料制品已經將我們暴露在EDCs中。近日,內分泌學會和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網絡IPEN共同發布了報告——“塑料、EDCs和健康”。報告明確表示,塑料中的EDCs將成為人類健康的嚴重威脅,制定有效措施并采取明確行動應對EDCs問題迫在眉睫。
EDCs的研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現階段面臨的瓶頸之一就是檢測方法的不足。EDCs在環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水體中,但是往往含量低,檢測難度很大。目前EDCs的檢測以化學分析方法為主,主要包括氣相色譜法(GC)和氣相色譜—質譜法(GC/MS)和液相色譜法(LC)和液相色譜質譜法(LC/MS),并以固相萃取技術(SPE)和固相微萃取技術(SPME)作為樣品前處理方法。但是色譜質譜聯用技術往往成本較高、預處理時間較長,無法實現大通量快速檢測。因此生物學檢測技術也開始應用于EDCs檢測。
生物學檢測技術主要包括免疫測定法與生物傳感器檢測法。免疫測定法基于抗原和抗體的特異性結合性質,可廣泛用于水中多種內分泌干擾物質監測。生物傳感器檢測法則是利用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與目標分析物的特異性反應進行檢測。與化學分析方法相比,生物學分析方法更快速、成本更低、便攜性也更高,但是在EDCs檢測方面的應用還不夠成熟,大范圍推廣應用仍然需要大量研究工作。
我國的環保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但EDCs的環境管理受到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隨著環保工作的進一步推進,EDCs也將成為未來環境治理的重要對象。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加強對內分泌干擾效應機制研究,發展EDCs檢測技術并推動EDCs監測體系建設。
資料來源:科學網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